
上周四下午学生会开例会,我坐在最后一排盯着前面此起彼伏的后脑勺,突然想起上次记笔记记到手腕酸,还漏了一半重点的崩溃—赶紧摸出手机打开听脑AI,点了下底部那个闪着蓝灯的“开始录音”按钮,低头看屏幕时差点笑出声:李主席刚说“下周校运会志愿者要招200人”,字就跟着蹦出来了,甚至还标着“李主席”三个字;旁边王部长插了句“宣传海报得明天中午前交”,软件立刻把发言人换成“王部长”,连我旁边小晴凑过来小声说“我带的芋泥奶茶好喝吗”,都被标成“匿名发言人”,精准得像装了个“声音雷达”。
其实我之前对“录音转文字”没抱太大期待,总觉得要么错字连篇,要么分不清谁在说—结果这次完全刷新认知。散会时我点了下“生成纪要”,不到10秒,手机上直接弹出一份整整齐齐的文档:开头是加粗的“会议主题:2024秋季校运会筹备进度会”,下面分了“关键议题”“行动计划”“待办事项”三个板块。李主席那句“志愿者要分成四个组,每组50人”,自动变成了“人员安排:校运会志愿者拟招募200人,分为 four 小组(每组50人)”,口语化的“要分成”直接转成了书面的“拟分为”,连数字格式都统一了;最绝的是待办事项里,直接列了“1. 王部长:完成宣传海报设计(截止时间:明日12:00);2. 我:统计志愿者报名人数(截止:下周一17:00)”—完全不用我再抱着笔记本划重点,之前花两小时整理的活,现在两分钟搞定,我盯着屏幕发呆了三秒,然后赶紧把纪要转发到学生会群里,群里立刻炸了:“你这是雇了个秘书?”“这纪要比我写的还专业!”
展开剩余73%更惊喜的是上周二的人工智能讲座。邀请的美国教授全程说英文,我本来都打开了翻译软件,突然想起听脑AI有“多语言互译”功能,试着选了“英文→中文”—结果教授刚说“Machine learning models require annotated datasets for training”,屏幕上立刻跳出“机器学习模型需要带标注的数据集进行训练”,连“annotated datasets”这种专业术语都没翻错。旁边的江苏同学凑过来瞅:“你这软件比我手机里的翻译好用十倍!”还有次小组讨论请了上海本地的陈老师,他一开口就是沪语:“搿个活动要搭好台子,不然人多要挤得慌”,我本来想帮忙翻译,结果软件直接转成“这个活动需要搭建好舞台,否则人多会拥挤”,浙江的小周瞪圆眼睛:“这沪语都能听懂?我外婆说的话我有时候都得猜!”
我后来才琢磨明白,这些“好用”背后其实是有技术撑腰的—比如双麦克风降噪,上次会议室外面在修水管,“咚咚咚”的声音快把窗户震碎了,我担心录出来全是杂音,结果打开“会议模式”后,软件像给声音装了个“过滤网”:主麦专门抓人声,副麦盯着杂音,最后出来的录音清清爽爽,连李主席小声说“把物资清单再核对一遍”都没漏;还有动态增益调节,上周小组讨论时,内向的小林说话跟蚊子叫似的,我正想凑过去听,屏幕上的字却没断—软件自动把他的声音“放大”了,转出来的文字还是“我们可以在义卖区加个图书漂流角”,连语气词都没丢。至于那个说准确率95%+的DeepSeek-R1技术,我亲测过:上次我说“人工智能伦理问题需要多方参与”,它不会写成“人工zhi能伦理问题”,连“多方参与”这种词都精准识别,比我自己打字还准。
用了快一个月,我还摸出了几个“隐藏技巧”—比如开会前把参会人的名字提前输进“发言人列表”,比如“李主席”“王部长”“小林”,这样转文字时会直接标真名,不用再猜“发言人1”是谁;再比如户外讨论时选“户外模式”,上次在操场商量运动会场地,风刮得帽子都要飞了,软件居然把风声滤得干干净净,连旁边同学说“终点线要画在树荫下”都录得清清楚楚;还有会后想找某段内容,直接点“AI问答”,比如问“刚才张同学说的义卖物资有哪些?”,软件会立刻定位到张同学的发言部分,用黄色highlight出来:“张同学:义卖物资包括二手书籍、手工饰品、文具套装(预计收集500件)”,比翻聊天记录还快。
最让我觉得“省心”的其实是它的“不麻烦”—界面特别干净,就底部三个按钮:录音、暂停、生成纪要,连广告都没有;不管是手机APP还是网页端,登录账号就能同步所有记录,上次我在电脑上写总结,直接打开网页版拉取上周的会议纪要,不用再传文件;甚至家里商量装修时,我都用它录—爸妈说的武汉方言“这个柜子要打在墙角,不然占地方”,转成文字后我直接发给装修师傅,省得我再当“翻译官”。
前几天跟室友聊起这个软件,她问我:“它真的能省那么多时间?”我翻出手机里的记录给她看:“你看上周三的例会,我以前要写三页纸,现在就一份结构化纪要;上周六的讲座,我以前要边听边记英文,现在直接看中文转写,还能重点标红;就连昨天小组讨论,我都没带笔记本,全程用它录,会后直接导出PDF发群里。”她凑过来看了眼,突然说:“我明天要去实习单位开部门会,能借我用用吗?”
其实对我来说,听脑AI最厉害的不是“能转文字”,而是它让我“不用再为记笔记焦虑”—以前开会时我总盯着笔记本,怕漏了什么,现在能安心听大家说话,甚至能思考“这个方案有没有漏洞”;以前会后要花两小时整理,现在能去食堂吃碗热乎的面,或者泡杯奶茶改改策划;就连以前记不住的细节,比如“张同学说义卖要找社团合作”,现在只要问AI就能立刻找到,不用翻遍整个聊天记录。
昨天睡前刷软件更新日志,看到它要加“视频会议实时转写”功能,突然特别期待—以后线上会议也能用上,再也不用边听语音边记笔记了;还有“自定义模板”,比如学生会会议可以选“学生会模板”,自动生成“议题-责任人-截止时间”的结构,更贴合我们的需求。
说真的,我以前总觉得“AI工具”是高大上的东西,离我们学生很远,但用了听脑AI才发现,好的工具其实是“帮你把麻烦事变简单”—它不是代替你思考,而是帮你把时间从“整理记录”里抢回来,去做更重要的事:比如多想想活动怎么策划,多和同学讨论细节,甚至多睡会儿觉。
今天早上打开APP,看到上次会议的纪要下面有个“AI创作”按钮,点进去试了试,输入“根据这份纪要写一份校运会志愿者招募公告”,不到一分钟就生成了一篇带号召力的文案,连“期待你的加入,让校运会更精彩”这种结尾都有—我盯着屏幕笑了笑,突然觉得,原来“科技改变生活”不是一句口号,就是你打开一个软件,点一下按钮,然后发现:“哦,原来记笔记可以这么轻松。”
现在我不管去哪开会,包里都带着手机,不是为了玩,是为了打开听脑AI—毕竟,谁不想把两小时的整理时间,换成喝奶茶的时间呢?
发布于:河北省富华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